桃进入5月份的管理技术
2019-05-10 10:09:00 浏览:2 点赞:0
转眼已到初夏,青梅尚小,油菜结籽。桃子也到了硬核期,部分早熟品种进入硬核期是在4月份,部分晚熟桃子硬核期是在6月份,而大部分品种则在5月份。
硬核期是桃子极为重要的生长阶段,(幼果期——硬核期——果实膨大期)硬核期的发育特点是,果肉发育暂时停止或者迟缓,养分集中供应桃核此时内核开始变硬。
做好硬核期的管理可以防止和减少后期的落果和残果,我们应该怎样做呢?
一、水肥管理,它直接关系到核的硬化和种仁饱满度,减少裂核。
桃树硬核期主要消耗的养分是磷肥、钾肥、钙肥。
磷和钾能促使核硬化、仁饱满、新梢向木质化转化。钾能使核硬化和枝条木质化,磷能使仁饱满对后期果实膨大有很好作用。仁饱长大果,仁秕结小果就是这个道理。
钙能促进第一次须根的生长,促进钙的吸收能力,防止核裂口,减少成熟期落果。减少不必要的损失。
控氮控水,如果此时浇水量过大或者氮肥施用量大,果肉发育争夺养分较多,造成桃核因养分不足而硬化度差。
硬核期后,果实进入第二次迅速膨大期,果肉膨大产生的拉力,会使硬度差的桃核裂开。桃核裂开,桃仁失去了保护,会提早死亡甚至发霉。
二、病害防治
桃硬核期除了做好3增2控外,还要提防4种病害的发生。以下病害多在5月爆发,来看下这些病害对果实的影响。
1、桃细菌性穿孔病
比较好辨认,发病时受害的叶片形成大的缺刻或孔洞,并大量脱落,叶片初发病时为水渍状黄白色至白色小斑点,后形成圆形、多角形或不规则形,紫褐色至黑褐色,直径约2-4毫米的病斑,周围呈黄绿色水渍状的晕圈。
果实发病,病斑以皮孔为中心果面发生暗紫色圆形中央凹陷的病斑,边缘水渍状,后期病斑中心部分表皮龟裂。
该病由细菌引起,主要危害叶片、果实和新梢。高湿高温容易爆发,树势弱、排水不良或氮肥偏多的果园发病严重。
细菌发育的最适温度为 24℃~28℃,一般于 5 月份发病,10~11 月份在被害枝梢上越冬,大多数桃树发生蔓延细菌性穿孔病病害,以5月至6月发病比较重。
2、桃疮痂病
又叫桃黑星病,主要危害果实,也侵害新梢和叶片。病菌侵入果实的时间是落花后6周,约5月中下至成熟前一个月。
果实多在果肩处发病。果实上的病斑初为绿色水渍状,扩大后变为黑绿色,近圆形。果实成熟时,病斑变为紫色或暗褐色,病斑只限于果皮,不深入果肉,后期病斑木栓化,并龟裂。
3、桃炭疽病
桃炭疽病主要为害果实,也能侵害叶片和新梢。幼果果面呈暗褐色,发育停滞,萎缩硬化。果实将近成熟时染病,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红褐色病斑,显著凹陷,其上散生橘红色小粒点,并有明显的同心环状皱纹。
主要有3个发病过程,分别为3月中旬至4月上旬、5月上中旬、6~7月,其中以5月份对幼果的危害最大。
被害果大多在5月间脱落。果实近成熟期发病,果面症状与前相同,还具有明显的同心环状皱缩,果实软腐脱落。
不仅会直接影响桃的产量和品质,部分品种发病后还可能致使桃树大量的落花落叶落果,甚至造成果树全株死亡。
4、桃褐腐病
褐腐病又叫菌核病,该病能侵染危害桃、李、杏、樱桃等核果类果树,在多雨年份或地区,遇蛀果类害虫严重发生时,可造成毁灭性损失。
果实被害最初在果面产生褐色圆形小病斑,而后病斑扩展很快,数日内扩及全果,果肉变褐软腐,在病部表面生出绒状霉丛,病果腐烂后易脱落,也有不少失水后挂在树枝上不落。
桃树的褐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,病菌适宜在25-27℃多雾多雨的天气生长。5月中旬以后侵染枝梢和果实,此后出现反复侵染。高温高湿、树势衰弱、通风透光差以及排灌不良的园区容易发病,且发病较重。
三、5月常见的病害除了炭疽病、细菌性穿孔病外还有虫害蚜虫、桃小食心虫、桃柱螟等等。
这次我们来重点说下桃柱螟,螟属鳞翅目螟蛾科,俗称桃蛀心虫,又名桃蛀野螟、桃蠹螟、桃斑螟、桃实螟蛾,是一种分布广、食性杂的害虫,可为害桃、李、杏、石榴、刺梨、梨、玉米等果树和农作物。
桃蛀螟在北方一年发生3代,以老熟幼虫做茧越冬。华北地区,越冬代幼虫一般在3月下旬开始化蛹,4月中、下旬开始羽化,5月下旬~6月上旬进入羽化盛期。
初孵幼虫啃食花丝或果皮,随即蛀入果内,食掉果内子粒及隔膜,同时排出黑褐色粒状粪便,堆集或悬挂于蛀孔部位,遇雨从虫孔渗出黄褐色汁液,引起果实腐烂。不堪食用,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。
(桃蛀螟幼虫为害桃)
(桃蛀螟成虫)
成虫白天常静息在叶背、枝叶稠密处或石榴、桃等果实上,夜间飞出完成交配、产卵、取食等活动。
5月中旬田间可见虫卵,盛期在5月下旬~6月上旬,一直到9月下旬,均可见虫卵,世代重叠严重。一旦发生危害,较难防治。
在产卵盛期和幼虫孵化初期适时采用农业、物理、生物、化学等措施综合防控,才能有效降低桃蛀螟危害。
点赞 0
!我要举报